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可口可乐的冷知识:可口可乐和雪碧是同一家公司的。
在过去,雪碧的销量,其实一直是大于可口可乐的。直到2021年左右,中国可口可乐的销量,才刚刚超过雪碧。但这跟大家的印象可能相反。
所以他们内部在开玩笑说,我们应该叫中国雪碧有限公司(毕竟他们公司叫可口可乐)。
今天我们就邀请于冬琪老师来聊一聊,关于可口可乐的赚钱模式,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文将会围绕以下话题展开:
可口可乐到底厉害在哪里?
可口可乐的困境
可口可乐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可口可乐的赚钱模式能被复制吗?
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
一、可口可乐到底厉害在哪里?
小马宋:大家好,这一期还是我们的老朋友于冬琪老师。
今天我们聊一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品牌——可口可乐。
好像大家都已经把可口可乐翻个底朝天了,为什么你会去研究可口可乐呢?
于冬琪:有三个原因。
第一,有客户向我们提出诉求,说能不能对标拆解一下可口可乐的成功模式。
所以,当时可口可乐就成了我们的拆解对象之一。
第二,我自己洞察到: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怎么做组织的。
有大消费品公司背景出身的人,比如宝洁、可口可乐出身的,他在他们的企业内,至少见过一种zui佳实践了,照猫画虎,他也知道怎么抄。
但这些企业之外的人,没有亲历过、没有见过,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怎么做组织的。
第三,其实所有的大企业,在市场中间,只有企业内部的人知道,这个企业有价值的地方在哪。
所以,其实很难想象,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信息差。
小马宋:那你觉得可口可乐,到底厉害在哪里?
于冬琪:几个能力。
第一,是它的味道和定位。
我们今天讲可口可乐,其实你会发现,可乐的这个味道是描述不出来的。
你无法用一个我们说很经典的味道定位出来,比如薏米水是薏米的味道,白桃水是白桃的味道。可乐就是可乐的味道。
它是从零出的一个品。
这个品就像老干妈一样,已经内化到了每一个人对它的口味偏好里,乃至元气森林做了一个可乐味的元气森林气泡水。可乐变成了这个味道的代言词。
这件事情,其实很少有企业能够做成这样的。
第二,利润率高。
一个成功的品牌,又保持着如此之高的利润,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大品牌的身上,不是一个太常见的现象。
我们看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农夫山泉、娃哈哈,并不比可口可乐低,他们是在同一个数量级的。
但是我们看可口可乐的净利率利润率,会发现它实现了20%到25%的利润率。
在国内,它差不多卖掉四五百亿的货后,能够稳定回收100亿左右的利润,就整个公司的净利润率之高,是不太常见的。
第三,它强大的组织能力。
几乎所有的小卖部或超市,你推门进去,就会有可口可乐。
当你把手伸进去,然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情况,你摸到那个可乐一定是冰的。
如果你仔细注意,还会发现它们的摆放还符合一定的规范。
我们就想中国内有多少零售网点?应该至少是上百万,是近千万的量级。
这么广泛的覆盖度,还要保持稳定的冰冻,整理成可口可乐需要的样子,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多难的执行问题。
反正对我们家来讲,保证床头整洁,都需要每天投入一定的精力。
那对可口可乐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执行难题和管理成本:团队要变大,管理层要变多,流程要变得复杂。
但并没有,它不但能品牌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且稳定,还能实现高利润。
线下网点数量zui众多,同时品质又zui稳定,我觉得这种组织能力,是它背后真正的核心能力和护城河。
小马宋:我问过可口可乐的人,我不知道特别具体的数据,但他们的销售网点应该在500万以上。
500万销售网点是什么概念?其实有很多的大家知道的挺知名的品牌,可能它的销售网点,只有几十万个。
二、可口可乐的困境
小马宋:可口可乐这几年的业绩和增长,是个什么情况?
于冬琪:不太好。
第一个变量。
碳酸伤牙,含糖涉及肥胖等疾病,这两个核心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可口可乐品牌(至少在中国市场上)本身的增长。
那这个时候,对可乐来讲,它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我到底要不要针对这一部分消费者,把糖度降低?
它其实是不敢的。
因为更多的消费者会追求它那个稳定的糖度。
哪怕可口可乐推了无糖款,你会发现很多人就是觉得有糖的比无糖的好喝。
在这样的历史包袱下,使得可口可乐(做出小爆品)的灵活变革能力,不如那些新创品牌。
但消费者们各自不同的选择数量在变多,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地细分,对一个有大包袱的企业来讲,他无法满足这么细分的需求,那注定大量的用户需求会被新创的品牌们抢走。
这其实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个不可抗力。
第二个变量。
当我们经济发展没那么好的时候,说白了,有的喝就不错了,大家也没那么多讲究。
但随着大家有精力、有时间、有钱,也有能力,特别是我们这一代,比如说考学出来了,我们习惯于学习,我们开始学习如何生活之后,你会发现需求在快速分化。
于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新产品,会尝试着满足我们分化之后的需求。
市场细分之后,每一家机会都在变多,但所有的机会都在变小。
蛋糕在越切越碎,zui后走向了一个一个细分赛道。
这件事情可能是中国企业未来会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就是独有的一个业态。
小马宋:对,我曾经讲过,蜜雪冰城在中国大概有两三万家店。
人家一杯现制的柠檬水4块钱,那我凭什么要花3块钱,买一瓶预制的可乐?
所以我觉得,奶茶行业其实对饮料还是有很大的冲击的。
说实话,可口可乐在20多年前进来的时候,它主打的产品就是雪碧芬达,到现在还是这几个,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新产品。
对比康师傅冰红茶、元气森林气泡水、东鹏特饮、王老吉、统一也出了冰红茶、冰绿茶,鲜橙多、后来还有小茗同学、阿萨姆奶茶、果粒橙等等,都是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大单品了。
为什么可口可乐没有出现这样的产品?
于冬琪:第一,可口可乐zui值得学习的,其实不是它的产品研发能力,而是它的管理体系。
第二,绝大多数的外资品牌都会面临同样的2个问题:
首先,国内的决策权有限。
我和曾经在可口可乐工作过的小伙伴交流时发现,绝大多数的外资品牌都会面临:国内决策权有限。除了欧莱雅。
可口可乐有一个诉求就是:把三大主打品,打造成全球都有心智的大单品。
那这种时候你会发现,要改造它的口味,不太现实。
如果把可乐的味道调太多,那别人一喝,发现不是可乐,这是可乐的高层不能接受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堵又一堵阻碍新品诞生的墙壁。
我和宝洁的一位朋友聊,他说宝洁有一个要求叫做:尽量不要开发新品。
我说那你有一个新的需求怎么办呢?
他说,我们已经140年了,我们各种品线都有,你从里面选。
其次,摆脱不了大渠道束缚的历史包袱问题。
比如说你想做线上,你会发现线下的人不干了:你分走了我的交易额,影响了我的利益。
而且可口可乐来讲,10亿以下规模,可能都不是一个值得在全部渠道大推的单品。
小马宋: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就在这。
对创业者来说,做个3000万、 5000万,就觉得好厉害,但其实对于大公司来说,就是小毛毛雨,看不上。
为什么很多人说什么方便面卖得这么好,康师傅却不做呢?康师傅觉得没啥意思啊。
就是你卖个3亿、5亿的,对我来说没有用。
我记得几年前可口可乐在广东地区曾经测试过一个产品,叫苹果醋。
那个苹果醋在广东一年卖了3000万,可口可乐就把它放弃了。那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在一个省卖了3000万,这不很好的一个生意吗。
但是可口可乐毛利又高,当它是一个1000亿公司的时候, 3000万对它来说,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增长。
于冬琪:对。那第三个原因,就是实际上,饮料这个领域的大单品,没有老口味,都是从新口味教育起来的。
可口可乐第一年进入市场的时候,业绩也惨不忍睹,大家觉得它喝起来像止咳糖浆。
但所有的口味教育,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要先接受第一年能卖3000万,然后可能第二年,就能变成就是一个亿,第三年能变成3个亿...zui后一个百亿销量的单品,在十年之后才会诞生。
那这个时候,它其实背着巨大的渠道包袱,它会要求每一个单品的增加,都要对财报贡献可观的收益。
但其实这样做,它违背了新品诞生的生命周期。
你看新项目时,更应该看它的机会,看它的增长前景,而不是看它当前的财务回报和对管理成本的增加,不然的话,就没有必要做新项目了。
小马宋:这也是克里斯坦森说的创新者的窘境嘛。
明明知道有问题,但是因为整个路径依赖,没办法作出改变。
三、可口可乐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于冬琪:饮料这个市场,本身很有趣。
如果说饮料市场有什么口味是稳定不变的,我觉得只有矿泉水,它没有任何味道,所有国家通用。
但剩下的不管往里面加什么,都涉及习惯教育的问题。
这也是我为什么问可口可乐的小伙伴,可口可乐怎么理解对它来讲,有哪几件zui关键的事?
然后他斩钉截铁地说:2件事。
第一件事叫,让大家接受可口可乐的品牌和味道。
这个习惯是要养成的,让爱喝可乐的人,都变成可乐的原教旨主义者。
就像爱喝酱香白酒的人说,只要是喝过了酱香白酒,再喝其他的口味,就觉得不太能适应这种味道,这种忠诚度是可口可乐要解决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件事叫,在距离你zui近的地方,你随时想要可口可乐就一定能拿起一瓶冰的。
这两个问题,其实驱动着可口可乐过去几十年、上百年在全球范围的发展。
精准地找到这两个问题,然后在它内部组两个不同的团队,分别定点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这个两个再拆解,你会发现这是可口可乐的成功模式。
小马宋:我觉得可口可乐其实还是挺本土化的。你即使是你在美国曾经有这样的经验,其实在中国也不太一样,美国就很少有什么所谓的夫妻老婆店,对吧。那它是怎么去适应中国这样的一个市场的?它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于冬琪:在接触可口可乐之前,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
特别是它渠道铺得那么广,肯定有特别强的执行力吧。
但是其实zui后我会发现,可口可乐有几件事情,是反常识的。
第一,它管得好。
第二,所有管线下的人,都不是它自己的员工。
它将整个中国所有的业务,都外包给了中粮和太古。
当时我还问说,是不是因为中国不是发家市场,所以可口可乐外包出去了?他们说,不,可口可乐在美国也是外包的。
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之内,都不会让自己的人,去深入到跑店这样的执行细节里。
它觉得这样做的话,毛利就降低了。
小马宋:这个我倒知道,可口可乐在全球都是叫做“授权特许经营”。
在中国就是两家公司在经营。北方是中粮在经营,据说还包含了蒙古。南边主要是太古在对可口可乐进行管理。
但问题是,中粮和太古管理之下的可口可乐,看起来好像也是一家。
那所以,它整个经营的模型,应该是差不多的。
所以理论上,可口可乐应该输出了管理的理论吧,否则的话那就管成两家公司了?对吧。
于冬琪:这个问题我总结下来,是源于可口可乐形成了一套“由大脑驱动”的管理框架。
我们做这样的一个类比:我们把它类比作一个人,你有神经和肌肉,肌肉是耗糖更大的也是更沉重的,因为肌肉需要日常执行。
也就是神经元发现问题,然后肌肉将决策落实。
那对可口可乐来说,它选择:只保留高毛利部分。
高毛利部分是什么呢?是有溢价的,做一遍就终身受益的事情。
落到线下渠道管理中,你会发现,可口可乐自己承担起了所有神经元的工作,要完成执行动作的肌肉部分,就交给别人来干。
这就意味着可口可乐能保留其中高毛利的部分。
我们举一个小的例子。
比如选择样本时,可口可乐选了相同的10个夫妻老婆店。
这10个夫妻老婆店,人们来消费的需求都一样:
都在学校周围,这些学校也都是同样的一本院校,男生为主,都爱打篮球或者踢足球。并且选择了校园里面同样的位置开店。
所以逻辑上,学校学生的需求,应该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会影响可口可乐产品卖得好不好的因素,就是:往这个店里放了什么品?以及这个品,布置得如何?
于是可口可乐总部负责神经元大脑的同学,他会从10家店里面,定期扫描到底谁卖得好?慢慢地,他总结出了一套卖得好的成功经验。
卖得好的成功经验,包括了什么呢?
第一,可口可乐的冰柜,放在你一进门就能看到的位置,或者放在收款台旁边的位置。
第二,还不够,zui好在冰柜面前有两个堆头,上面的箱子还是要打开的。
第三,打开冰柜,你会发现至少要摆20个以上的可口可乐SKU。
它这个SKU不像大家想的是20多不同的口味,而是不同的包装(同一个条码)。
比如好几个雪碧不同包装,好几个可乐不同包装,然后按顺序摆放:一定是上面小、下面大,同样颜色的摆在相近的位置。可乐、雪碧芬达左右的这个顺序,也得是固定顺序。
这些因素,是他们发现决定了门店好不好的成功要素。
要素抽象出来后,总部会告诉所有门店,你们都给我这么摆,摆完之后一定会变好。
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毕竟太古和中粮负责执行,听不听是另外一码事情。
于是,还会有人配合它去完成整个落地政策的制定和落地。
第一,是宣贯的问题:要让太古和中粮知道我要做到这件事情,这个标准也是执行者能理解的。
第二,我要告诉你说,我会怎么检查你。
比如可口可乐总部的人,会定期蹬着小自行车去盘店,拍照片,去搜集当前这个策略执行的质量。
比如,摸起来不冰了,就是不好的执行质量;摸起来是冰的,就是好的执行质量。
同时总部自己的人力有限,如果它搞了一个巨大的线下团队,频繁去跑,就又进入到了低毛利的困局里,所以他们总部会请很多的市场调研和外包公司,帮它跑,去搜集可口可乐整体的摆放情况和市场占有的情况等等。
那这个时候,他也会让中粮和太古的人知道,我会怎么检查。
然后他会告诉中粮和太古说,你们卖得好,我们今年原材料是什么价格,有什么样的优惠和激励?你做得不好,我给你什么样的优惠和激励?
那这个时候,中粮和太古他们的高层,肯定就同意了:那我肯定要好好做,你来帮我落地。
于是,为了让线下的业务代表能够完成落地的动作,它产出下一个方案,叫做:怎么做好培训?
先教出一批师傅,让师傅再教徒弟。
于是可口可乐中国的总部,出一个it人员,帮他们在业务代表手机装一个APP,且把管理和考核的办法拆好。具体拆分的程度,由中粮、太古和可乐中国总部的人,共同形成。
他们会拆分到什么样的程度呢?zui后他们会拆到每一个业务代表,完成的是计件工资。什么是计件工资呢?
正常一个业务代表,走进一个夫妻老婆店里,他要做的工作,有两个:
第一,是把整个货都腾一遍:把该上的货上去、码放好、把冰冻好的摆到冰箱外面、把刚刚放进去的摆到冰箱后面去...
第二,腾完之后,他需要拍很多张照片:店头拍一张,进去了之后整个门店全景拍一张,冰柜摆好拍一张,堆箱堆好了拍一张,上面堆箱打开拍一张...
那对这个业务代表来讲,它会学到:今天的工作照片一张多少钱这个程度。
那这个时候,对业务代表来说激励很直接,照片传上去,晚上一算工资,哎这个没拍到位,今天少挣了5块。
小马宋:有没有可能提前拍好,然后复用呢?哈哈。
于冬琪:不太现实。
因为它APP里面包括时间戳和GPS, 得在门店的某个点位,到那个时候你再拍照上传,才是有效的。不由你控制。
所以当它数字化监控每一个业务代表的工作时,他会要求一个业务代表在一个门店,完成的动作是几十上百个。
当可口可乐要求所有这些动作全完成,每个动作完成的好坏,都给你不同的工资时,那一定有抽检。
全套我也教明白了,钱也分下去了,利益也达成一致了,系统也上了,业务代表也培训完了。
于是,它就只看一个终端的行为:我看这个动作有没有被执行到位。
没执行到位一定是前面那几个环节,哪个环节有了问题,我再回顾调整这个策略,再重新落地。
于是他们构成了一个反馈机制,神经元既有眼睛,又有发号施令的人。
于是,这样的一个反馈的机制,使得这个指令,总是能够越来越高效地保障动作的落地,zui后就构成了可口可乐今天这样的一个渠道体系。
而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消费者走进一个门店,他不会意识到这个门店是中粮的还是太古的,甚至到了日本,你会发现你看到可口可乐,还是那个印象中的可口可乐,摸起来都是一样冰。
而当他做到这样的事情时,你会发现可口可乐总部需要的人是少的。
所有的体力活,都由供应商承担,可口可乐仍然可以挣到其中zui舒服的钱。
但这个过程中,它所有的推进和落地,又不是强权式的。
下指令是一个效率很低的方式,没让过程中间的利益全捋顺,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挣到钱,你就会发现这个指令,到某一层肯定会阳奉阴违。
所以他会让一线的人,都能获得利益。
保证到一线人,一数钱,一算账,所有的人过程中都挣到了钱,每个人收益都提升了,它的执行力才能有真正的保障。一线才是真落地。
小马宋:那可口可乐的营收,是指总部收到的钱,还是说中粮/太古的出厂价?
于冬琪:市场在统计的时候,还是会统计可口可乐品牌本身的销量。
比如在全球范围的饮料市场中,可口可乐2023年卖了457.54亿美元。一年差不多卖500-600亿美金这样的一个体量。
但如果我们看可口可乐的总部,你会发现它的利润,是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叫做浓缩液的差价。
比如,从我这出去到终端的饮料,中间有一个差价,这个差价构成了可口可乐的第一个利润来源;
第二个利润来源,是可口可乐在中粮和太古是有股份的,他能分享到中粮/太古一部分的股份收益。
控制权还是属于中粮和太古,但是可口可乐不会被拖入管理的泥沼,也还能分享经营收益。
这些构成了它整体的利润。
四、可口可乐的赚钱模式能被复制吗?
小马宋:其实国内终端做得好的也很多。那康师傅、农夫山泉和可口可乐的整套体系比,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于冬琪:我对康师傅和农夫山泉,了解的没有那么具体。
我能感知到的是,自从可口可乐等海外饮料品牌进入中国后,整个“抽象成功动作、设计利益、然后向下说服、zui后落地”这一套流程,已经变成了行业标杆。
这些要素被国内的品牌们不断继承,但中间也有差异的。
比如,对管理者的激励幅度。给管理者按照动作完成激励?还是分享长期经营收益?你会发现你能撬动的管理者动力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给夫妻老婆店的激励程度。布冰箱时投多少台冰箱?在投冰箱时,是以竞争为主,还是以利润为主的策略导向?
这些东西,其实构成了不同品类的差异。
小马宋:那可口可乐这一套体系,它本质上能够被复制吗?国内的公司怎么去学习可口可乐?
于冬琪:能复制。这套理念,不只是在可口可乐有效。
今天线下破百亿的公司里,一定有可口可乐出来的人。
不一定是直接从可口可乐出来的人,但他们继承了同样的管理理念。
理念相当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去指挥手脚。
如果你要想学习它,你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导向成功的关键动作:你先要有人,然后能够去对比,然后找到这个成功要素是什么。
这件事情的第一步,叫做发现。
这件事情决定了,你能够知道,团队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执行目标。
比如,大家很少不会在外卖上单点一个可口可乐,你更可能会点黄焖鸡配一个可口可乐,对吧。
那可口可乐在外卖上的呈现,就是zui小的瓶装可乐。
这是标准化,也是抽象成功要素之后的结果。
当你有了这个发现之后,第二步叫做监控。
如果你想做到,你得知道终端做得好不好。
第三件事情,就是规划好在中间做的所有的策略动作。
只要这个策略动作,zui后能够导向你监控到一个预期中的结果,它其实就是好的策略。
策略中会存在着常见的几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叫:教明白。
第二个模块叫:让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分到钱,都有好处。
如果你分钱只增加了团队的成本,公司没有收益,那它其实是一个不对的经营决策。
如果你能够把对的决策定义出来:钱分明白,教明白,送大家一马,带一部分人跑出成功经验。
业务代表发现:哎,我本月比上个月多挣了500块钱, 500块钱能买点好烟,还挺开心。
只要能够进入到这样一个循环,那么所有的业务动作本身,都能落地。
但是这个东西,可怕就可怕在,可口可乐能做到今天,它是日积月累下来的。
那当可口可乐在大量的地方,有熟悉了两年以上的业务代表,且他对海量的动作已经熟悉,然后完成训练,已经知道说我这个执行动作怎么做,能够拿到zui多的钱的时候,这件事情是对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做成的。
没有时间很难追上。
比如美团做外卖做到今天,用了10年的时间。你要想做的话,你zui多10年缩短到8年,但再缩短不现实。
因为哪怕是美团外卖内部落地对骑手的管理策略,也一次只落一条策略。
一旦有两条策略,你会发现有人顾a就顾不了b,顾了b就顾不了a,到zui后,哪个都做不好。
所以,可口可乐庞大的体系沉淀,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形成的能力,但通常这样的能力,是有护城河的。
小马宋:古茗奶茶的高管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事情。
为什么新品牌,很难超过类似古茗这样的企业呢?
今天我们去看奶茶市场,可能就基本上大局已定,比如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喜茶、霸王茶姬等等。
那个高管跟我说,他说在过去古茗叫做每年只干一件事儿。
其实就是每年形成一种能力,这很了不起。古茗是2010年创办,至今大概14年,14年形成了14种能力。
你可能要想完全超越他,你可能缩短到10年,但还是要等10年才能够干到这个水平上。
于冬琪:这个确实是比较难。
所以我回头看,整个对可口可乐的研究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首先你要想清楚用户到底要什么。
对可口可乐来说,消费者接受他的口味,这是用户想要的。总能拿到可乐,以及是冰冻的可乐,这也是用户想要的。
你把这个东西定义出来后,用户不想要的咱别干,用户想要的咱一定要干。
那在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
我们遇到的难题,对别人来讲也是难题。
你遇到的所有的难题,当你战胜了之后,都会变成你的能力的护城河,都会形成时间积累的优势。
这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保持越来越健康和有活力的发展状态。
五、可口可乐 VS 百事可乐
小马宋:说起可口可乐来,就不得不聊百事可乐。
我刚才看了一下数据, 2021年全球单纯碳糖饮料占有率,可口可乐是9.9%,百事可乐是9.3%,比我想象的差距小很多。
你觉得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
于冬琪:如果看碳酸饮料占有率,两者差不多。
但如果我们看另外一张榜单,这张榜单叫做整个碳酸饮料(或者说饮料市场)用户有心智认知的品牌,像可乐、雪碧、芬达等等(都算作独立的品牌),甚至可口可乐无糖可口可乐也算作一个品牌。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榜单来拆,那前两名都是可口可乐的;前十名中间,有5个是可口可乐的;大约两三个是百事的。
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双方zui后的这个局面就是,如果我们按照单品所创造的交易额,可口可乐一定远远领先于百事可乐。
那么这种时候它带来的是什么呢?百事可乐更辛苦。
为什么呢?因为规模效应带来的管理成本会更低。
不是可口可乐不想开新品,说实话,可口可乐没有必要一定开新品。
如果它的董事会追求的就是挣钱,那现在这些品,可口可乐永远都不愁卖。哪怕下滑,它也是一个极缓慢的下滑趋势。
那么在这种时候,它靠少数品,更容易管理库存。
开发新品的压力小,尝试新品的成本浪费低,它靠这些指标,实现的是一个比百事可乐利润更漂亮、更健康的管理。
小马宋:开新品本质上可能会很长时间内,摊薄它的利润。
于冬琪:是的。
除了成本优势之外,喝饮料的冰冻度,是一个核心体验。
因为有点饮料,你从冰柜里拿出来,再送过来,饮料不一定是凉的。
而喝饮料是一个瞬时诞生又瞬时消退的需求,它的价格不贵,不是一个重决策,所以天然就是更容易在线下拿起或放下。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可口可乐要上一个新品,至少得生产出来、包装得设计完整、放置在冰柜里,还得摆放到位,然后团队还要被培训怎么摆怎么检查等等,大量的动作其实都构成了它在线下渠道尝试和上新上,巨大的管理成本。
所以线上营销时,新品更容易琳琅满目,就是因为摆脱掉了线下的一些成本。
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可口可乐来讲,它的单品本身越大,它对上新的压力越低,它的财务报表也比百事可乐的利润高。
当品牌没有可口可乐这样的条件或能力时,就需要靠更多的品。每一个品,捕捉更小的需求,但也承担更高昂的管理成本的代价。
但这也是让小品牌越做越大的可行策略。
品变得小了,代价就是管理成本高了,利润肯定不如行业第一的大单品/大爆品。
小马宋:好比五粮液和茅台,五粮液过去开发了很多各种不同的酒,但结果其实还不如茅台。茅台 SKU 更小,但一款飞天的酒就卖得多。这就行了。
于冬琪:对,爆品本身它会带来营销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内部的成就感等等所有指标上的全面的优势。其实很容易算一个账,投入更多的成本,让一个产品爆,比均匀投入成本让10个产品出来,各种性价比高太多。
但我也认识很多企业家,当他们遇到困境的时候,常见的就是:多做几个品。
后来一个做物流的朋友告诉我,怎么算成本。
他说:多个品的账库存浪费先不说了,心智也先不说,仅说搬运环节。
假设,可口可乐不是只有这几个大爆品,它的这个品,现在数量上一个数量级,你会发现一个运货的货车,货车司机他在码货时,他可能就会发现说,我这一家店,这个货居然在后面,我就把前面的货腾出来,然后再往里面一放。
而在物流行业说在城乡搬饮料时,挪一次 ,就有1%~2%的货损率。
小马宋:物流的效率确实是这样。
于冬琪:本质上当你一开始选定策略,你走爆品策略还是不是爆品策略时,很多的结果就已经注定。
它其实会是一种能让巨头越来越强的稳固的模式。因为不管怎么算,大单品在各种性价比上都是zui高的。
所以其实当我们去研究每一个大的企业时,反正我自己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我就发现: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新鲜事儿。
其实那些大的企业给我们的zui佳实践的,如果我们能够吃透几个,我们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能够看到他反面的教训,其实已经足够一个企业发展的很好了。
小马宋:很多原则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在执行中大家会遇到问题。
即使是可口可乐这种企业,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我记得应该是七八年前,可口可乐那个时候在国内的形势,非常不好。
国内的风评,大家都说可口可乐烂牙、洗厕所等等的问题,导致它的销量下滑。
所以那个时候,可口可乐就推出了很多口味。
它推出很多口味的时候,就是它市场不好了。我总得要干点事,是吧?你不能说我就看着它往下跌,那谁也不能容忍这件事情。
所以你看,有问题的时候,大家就可能有乱动作。
所以我觉得,战略的定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于冬琪:是的,很多品牌也希望形成可口可乐那样的策略能力和线下管理体系,但关键是你得有耐心,你得能等。
能等的前提,是能想得清楚。
耐心多等个一年半年,可能zui后你会发现结果不一样。
但一个能等,就已经决定了大多数的企业不可能做到。
小马宋:对,很多人是等不了这个时间的。
就像我们知道很多道理是对的,但没办法等待那样长的时间。
就像有人问巴菲特说,你的投资策略这么简单,为什么没有人能学会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