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与大卖场合作,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经销商逃离大卖场的速度在加快!!!
实体大卖场倒闭,经销商的终端岌岌可危
零售业的关店风,自2017年以来越“刮”越猛烈,以沃尔玛和华润万家这类的大商超为代表,他们的关店数量,似乎有“根本停不下来”的趋势。
现在的大型超市,由于电商和流通渠道的增长以及所收费用越来越高的原因,销售越来越难,没有了往日争相抢着进店的热闹景象,有的店面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新产品进店。更重要的是新零售的快速崛起,在便利性上已经远远拼不过。
经销商进不去新零售的渠道,作为“销售大户”的大型商超又面临“望不到头”的关店潮,经销商可利用的终端越来越少!
2018年经销商都在加速离开大卖场
便利店、自助售货机、无人零售,新零售的浪潮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线下实体商超。电商在增长、流通在增长、大型商超的销售却在下降,不少**商超熬不过去纷纷关店。如此紧张的市场环境,本应是利益共同体的大商超和经销商却关系越来越紧张。大商超到处是损招,“吃拿卡要”,不向市场要利润,只想办法宰经销商。2018,不少经销商在加速离开大卖场。
一些大商超将更多的风险嫁接给经销商,各种条码费、进场费、合同续签费、返利、新店开张费等等名目繁多。有的为了赚取更多费用,想办法把经销商卖得好的产品锁码,*迫经销商解锁,再收一次进店费。有的*迫经销商签订销售任务和利润任务,只要完不成就让经销商补利润。超长账期、超大费用、经销商不但不赚钱,逐渐发现自己都开始赔钱了!
不好的商超,生意差,压榨经销商。好的商超,比经销商还要牛。
1、多半超市业绩下滑,销售下滑,成为超市压榨经销商的根源。
超市不赚钱,肯定不愿意多进货。经销商赚钱,超市不赚钱,超市肯定眼红,一定会从上游采购下手抓利润。
纵观国内零售系统,没几家业绩还在增长的。大型连锁商超,除了永辉目标1700个店,大润发等已经被阿里收购,经营出现严重问题。这也是卖场签订合同的困难所在,卖场的费用逐年增加,盈利能力逐年下降,只能在经销商身上找补了。
其实,经销商与商超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过于克扣水的成本,压榨经销商的费用,经销商的利润率得不到提高,总有一天会接受不了超市的合同条款。越是做的大的、**代理的商贸公司越是受不了!**产品本身利润微薄,行业透明,很多产品的加价率不够超市的合同费用,如何续签?不逃离大卖场,才怪!
2、经营**,超市疯狂克扣经销商的费用,不是想办法提升顾客销售创造利润。
超市想赚钱,进店费,条码费,新品促销费,活动费,**费,地推费各类费用数不胜数。超市利润下滑销量下滑,不反思经营问题,不想办法引流,不想办法提升店铺的经营能力,反而从上游供应商下狠手,想办法克扣经销商利润。如果经销商都不陪你玩,没有更多的产品,超市更完蛋。
3、成本越来越高,经销商不得不跑。
部分经销商的卖场合同续签费已经高达几万、几十万了,把全年的销售额一算,卖场的各项合同费用就占据超市供货额20%以上,让经销商加价多少啊?这还不包含卖场的陈列费用、促销折让、促销员费用等等。再加上电商侵蚀传统卖场的市场份额,如此延续下去,*着消费者改地儿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如今的经销商要逃离大卖场?
真的是没有利润了!哪怕有一点点甜头也不至于要撤场!因为撤场意味着这个品牌厂家可能就要考虑开发新户了,经销商连这都不怕了,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压迫整个行业发展的地步,不仅仅是单一的超市系统的问题了。
甚至有些区域超市在当地非常具有竞争力,厂家给予大卖场的政策比经销商还要低,很多经销商不得不从商超拿货。自己的价格都没大卖场低,又如何卖给大卖场呢?即使进去陈列各方面都没直采有优势,经销商被迫逃离大卖场。
如果所有的经销商都逃离商超,未来的实体店将更加的艰难!畸形的商业生态,面临着巨大的重新洗牌!
在国内关店潮之下,永辉超市却在逆势而上,借助的是生鲜。生鲜相较于服装百货是刚需,可以增加更多的粘性。而且永辉超市还积极拥抱互联网。
在民间被喻为“中国*好的店”胖东来,外界对其评价之高,他寄托了许多零售人的梦想,也寄托了消费者的购物理想。“**”的服务是胖东来的标签,开店一小时甚至因为人太多而被迫关店……
无人货架、便利店,只能提供小部分的休闲零食和饮料,监管和市场标准还不健全。如今,这些新出现的竞争者一定会抢夺市场份额,但是真正的大头还是在超市。
但是不争的事实却是如今的大卖场系统门槛越来越高了,导致一些新成立的商贸公司不敢合作。一些老牌的商贸公司因为合同费用上涨撤场,超市接下来可能面临供货商青黄不接的问题,条码越来越少,新产品不能及时上架,卖场的新产品意味着卖场活力,没有了活力的超市还能好到那里?静观超市以后如何发展,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没有双赢,早晚会有倒闭的一天。希望全天下的超市能看到这篇文章,善待供货商,精诚合作,真正的互利共赢、一起成长!合作伙伴不是压榨,而是共赢!不是蚕食,而是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