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事吧?没事儿就吃溜溜梅。”
12年前,杨幂的这句魔性广告语带着溜溜梅一炮而红。
如今,当初来自安徽的一颗小梅干,孕育出了估值22亿、准备上市的溜溜果园。
继2019年撤回A股上市申请后,4月16日,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再次冲击资本市场。
六年后,再次冲击资本市场的溜溜果园,营收规模较2018年时接近翻番,利润也大幅增长。
如果这次溜溜果园能成功上市,将是安徽芜湖继三只松鼠之后的又一家零食上市公司。
01、安徽60后卖梅子,年入16亿
溜溜果园董事长兼CEO杨帆是安徽人,出生于1969年。
19岁时,他带着母亲给的50块钱,独自北漂,22岁开始创业。在创立溜溜果园之前,他已经在膨化食品行业小有成就。
2001年,杨帆初次接触青梅,研发出首款溜溜梅产品。5年后,他决定带领公司全面转型,专注当时较为小众的品类——青梅。
目前,溜溜果园围绕梅子衍生出三大主要产品,分别为梅干零食、西梅产品、梅冻。
其中,梅干零食撑起了近六成营收,2024年全年收入9.74亿元;
梅冻同期收入为4.1亿元,,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25.4%;
西梅产品同期收入为2.24亿元,占比13.8%。
由于这些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即青梅、西梅的价格受天气及市场条件的影响波动较大,溜溜果园每年的原材料成本几乎占了营收的一半。
不仅如此,尽管梅干零食、梅冻的销量和销售额都在持续增长,但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三年间产品售价却在不断降低,这也导致其产品毛利率不高。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11.74亿元增长至16.16亿元,净利润从0.68亿元增至1.48亿元,但梅干零食业务毛利率却从39.6%降至32.1%,可见其成本压力。
据招股书显示,2024年溜溜果园在中国梅产品行业市场份额达7%,连续四年在青梅、西梅零食细分领域排名第一,是中国梅类产品及果类零食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2015年至此次招股书披露前,溜溜果园共获得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红杉、深圳君荣、诺享东辰等。其中,北京红杉占股15%,是除创始人杨帆及其家族外的最大单一股东。
在此次招股前夕,陪伴溜溜果园近十年的北京红杉却选择清仓退出,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02、三年9亿搞营销,食品安全频翻车
事实上,溜溜梅的“出圈”离不开疯狂营销。
当年重金押注杨幂作为代言人,让溜溜梅吃到了流量的甜头,走上了“重营销”的路径。
杨幂之后的代言人如肖战、时代少年团,无一不是粉丝力量雄厚的当红一线明星。可想而知,每年的代言费都得花掉不少钱。
2024年,溜溜果园单年营销开支为3.1亿元,是其1890万元研发投入的近16倍,光是广告代言费都高达1.06亿。
2022-2024年三年间,溜溜果园的营销投入累计达9.02亿元,不仅远超同期净利润,且三年内的研发开支仅维持在千万元水平,和每年数亿的营销费用比起来简直少得可怜。
但这些年,溜溜梅的代言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无人再能复制杨幂的代言效果。
高额的营销费用,也无法掩盖其环保问题与食安问题频发的情况。
此前,溜溜果园曾多次因环保违规被罚,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多年偷排污水、超标排放污染物、私设暗管躲避监管等行为。
2016-2018年,子公司诏安溜溜因污水排放等问题累计罚款超67万元。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溜溜梅”,共有400余条投诉,涉及包装胀气、梅子发霉、存在异物等情况。
此外,溜溜果园梅冻产品主要受托方“芜湖梅冻天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近年存在多次检查不合格的情况。
而这些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可能源于其外包模式。
溜溜果园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受场地、时间及设备限制,报告期内公司将部分原材料腌制、晒制工序委托外协厂商进行生产加工。
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代工,产品质量通常难以把控,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作为青梅垂类赛道的深耕者,溜溜梅的两大核心品类梅类果脯与梅冻,其实是能够做到完全依托自建生产线的,这样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能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风险。
溜溜果园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计划将此次募资的一部分资金净额用于扩大梅干零食、梅冻及产品配料的产能。
03、结语
如今,零食行业的竞争格局早已变迁,聚焦“梅”赛道的溜溜果园,迎来了更多强劲对手。
向上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头部品牌凭借全品类布局和供应链优势,将青梅制品纳入低价引流策略;向下看,华味亨、盐津铺子等区域品牌通过渠道下沉蚕食市场份额。
想要在年轻人的购物车里始终保留一席之地,不能光靠营销。
如何在产品方面构建差异化壁垒、开辟新增量战场,才是企业突围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