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让行业再次沸腾——盒马X会员店宣布关闭上海大场、高青、东虹桥三家门店,4月1日起停止营业。上述3家门店关闭后,盒马X会员店在全国仅余5家,其中,上海还有森兰店、七宝店两家,北京、南京和苏州各一家。这场看似突然的关店潮,实则是盒马在新零售战场上的战略收缩,也折射出中国高端仓储会员店市场的残酷竞争与消费趋势的深刻变迁。
一、从“试吃网红”到“关店潮”:盒马X的陨落之路
2023年初,盒马X会员店曾以“开张首日试吃排队长龙”的盛况刷屏社交媒体。彼时,盒马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全国复制Costco模式,主打“精选商品+付费会员”的高端定位,一度被视作本土新零售的标杆。然而短短两年间,其门店数量从巅峰期的20余家骤降至5家,关闭的不仅是上海的3家门店,更是对整个仓储会员店模式的反思。
消费者画像的致命偏差:盒马X会员店自诞生之初,瞄准的是"中产家庭"这一精准客群,试图通过精选商品与高端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然而,实际运营中却陷入"价格敏感型用户"与"品质追求者"的双重夹击:一方面,其精选SKU策略难以满足家庭高频消费需求,导致复购率低迷;另一方面,365元/年的会员费门槛,远超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仓储会员店的心理预期。相比之下,山姆会员店通过"大包装+会员制"模式,将客单价稳定在400元以上,而盒马X的客单价长期徘徊在200-250元区间。
成本黑洞吞噬盈利空间:选址失误是盒马X难以忽视的硬伤。早期进驻的上海、北京等核心商圈,租金成本占总营收比例高达35%,远超沃尔玛山姆的20%。以大场店为例,其单店日租金成本超过5万元,而日均客流不足3000人次,直接导致单店盈亏平衡点被推高至日均5000人次。更致命的是,生鲜类商品25%的损耗率(行业平均12%)与自研智能补货系统每年超2亿元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失控。
竞争格局的降维打击:传统商超的反击尤为犀利。永辉超市推出"辉享购"会员店,SKU更少但价格低15%,直接切分中端市场;电商巨头则依托即时配送优势,分流高端生鲜客群。更具威胁的是,山姆会员店通过"卓越会员"体系,将服务延伸至洗车、加油等生活场景,形成"购物+生活服务"的生态闭环。这种全链路服务能力,正是盒马X尚未突破的瓶颈。
二、关店背后:一场精准的“战略手术”
盒马CEO严筱磊在2024年底的内部信中明确:“2025年要全面盈利,必须砍掉非核心业务。” X会员店的收缩,正是这场“战略手术”的关键一刀。
在纳食看来,盒马此次会员店的关闭,很有可能是为了聚焦生鲜主场,放弃“第二增长曲线”,据了解,盒马鲜生凭借“线上线下同价”、“每日优鲜”等策略快速扩张,2025年计划新增100家门店,是X会员店的10倍。相比之下,X会员店的坪效仅为鲜生店的60%,且需要持续投入供应链与会员体系建设。有行业人士认为:“X会员店不是盒马的‘现金牛’,而是‘试验田’。”
关店的同时,盒马正加速布局折扣业态。2025年3月,普陀金光汇项目宣布将落地超千平方米盒马奥莱店,主打“生鲜+日用品”低价组合。这种“用奥莱引流、用会员店提价”的策略,被业内视为对山姆“会员+增值服务”模式的模仿改良。有分析师指出:“盒马需要奥莱店覆盖中低端市场,同时保留X会员店探索高端可能性。”
三、与山姆、Costco的战争:盒马为何总是“慢半拍”?
在中国仓储会员店市场,盒马X从未真正威胁过山姆与Costco的地位。截至2025年,山姆在中国开设45家门店,Costco紧随其后布局30家,而盒马X的5家门店显得杯水车薪。
分析来看,盒马X有着自身的不足,首先供应链短板暴露无遗,山姆凭借全球采购能力,能以更低成本拿到茅台、玩具等独家商品;Costco则依靠规模化优势将牛肉、矿泉水等爆款做到极致性价比。反观盒马X,其自有品牌“盒马MAX”虽有一定口碑,但SKU仅占10%,难以形成价格壁垒。一名供应商透露:“盒马要求高毛利,导致合作商品价格缺乏竞争力。”
其次,用户体验的“细节败笔”,在消费者调研中,“停车难”“补货不及时”是盒马Xzui常被诟病的痛点。山姆上海浦东店提供免费班车、专属停车场,而盒马X门店常因客流量波动出现货架空缺。
四、盒马能否绝地反击?
尽管关店潮笼罩,盒马并未放弃X会员店。盒马X在上海、苏州、杭州等5家幸存门店中,正尝试通过"区域深耕+场景创新"寻找新出路。
首先是社区化改造突破流量困局,上海徐汇店新增"午市简餐+夜间烧烤"服务,日均客流量提升60%;南京门店推出"生鲜直送+定制礼盒"组合,精准覆盖周边5公里高端社区。这种"零售+餐饮+服务"的复合业态,有效延长了顾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频次。
其次是供应链重构降本增效,通过本地化直采协议,生鲜损耗率从25%降至18%;自有品牌"盒马X甄选"系列毛利率较第三方商品高12个百分点;5家门店间实时库存共享系统,使缺货率下降至8%,这些举措印证了侯毅"供应链是零售业生命线"的论断。
zui后是会员价值重塑增强粘性,新增"免费家政服务""宠物托管"等增值权益,企业微信沉淀30万会员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烹饪教室""红酒品鉴会"等场景化体验活动,正在重构用户与品牌的情感连接。这种从"流量收割"到"用户运营"的转变,或将成为仓储会员店的新常态。
在纳食看来,未来盒马会员店依旧存在可能的突围路径:
1、区域深耕:聚焦长三角高消费城市,通过密集布店形成服务半径覆盖。
2、场景创新:增设家政、健身等增值服务,打造“购物+生活”生态圈。
3、数字化突围:利用AI补货系统降低损耗,通过私域流量实现精准营销。
然而,行业观察者普遍悲观。艾瑞咨询报告指出,中国仓储会员店市场容量有限,头部企业已占据70%份额,留给盒马X的空间微乎其微。
五、结语
盒马会员店的关店潮,是中国零售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当“流量红利”消退,企业不得不直面成本控制、用户黏性、供应链效率等生死命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变局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既能买到山姆的“爆款商品”,也能享受盒马鲜生的即时配送,还能在永辉奥莱淘到低价日用品。或许正如网友调侃:“盒马教会我们,没有永远正确的模式,只有不断试错的勇气。”
在消费分级与技术革命的双重浪潮下,盒马X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但它为中国零售业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在高端与大众市场间找到平衡点?如何用技术重构“人货场”关系?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轮关店与开店的风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