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5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读过课外书。”匀酒·青酒·贵州醇董事长朱伟在《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24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分享道,这导致他小学、初中的时候zui害怕写作。
但初中毕业之后,朱伟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读书,读书也陪伴他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
大量的阅读让朱伟比同龄人更成熟,也帮助他在大学毕业一年多后,就担任了拥有4000多名员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不仅如此,朱伟表示,当时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的了解、理解和掌握,90%是来源于课外阅读。
2020年1月份,43岁的朱伟结束了其在洋河酒厂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之后出任贵州醇董事长。此后,背靠江苏综艺集团的朱伟,开始疯狂地“买买买”,先后收购了枝酒、青酒、永乐酒业、匀酒等多家酒企,不断扩大企业版图。
即使是现在,朱伟依然坚持阅读,在他看来,读书和运动一样,只不过一个锻炼的是身体,另一个是在反复训练大脑,长此以往,就会养成zui强大脑,所以他认为:图书馆是大脑的健身房。
朱伟分享的主要观点如下:
1.要想有输出能力,首先要有积累,而且要是大量的积累,才有可能zui终形成一小块“煤田”。
2.大量的阅读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就是个人变得成熟,或者说成熟得更快。
3.我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和掌握,90%是来源于课外的阅读。
4.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思辨训练,可以丰富神经元,活化神经元;可以重复脑回路,强化脑回路。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养成zui强大脑。
以下为朱伟的讲述,有删改: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有五段和读书有关的经历。
第一阶段,大概是我15岁之前。如果把这个阶段定义为我和读书相关的第一阶段,其实有点牵强。因为很奇怪的是,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我竟然基本上没有读过书。15岁之前,我的读书(经历)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约等于0。
我在15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读过课外书,导致小学和初中时,我zui害怕作文课。我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都还好,但每次作文的得分zui低。
不只是作文,当时我父亲要求我每天写日记,对当时的我而言可真难。现在看我当年的日记,真是不忍心看,每天的日记也就是三两行,简单凑个字数,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就是我读书的第一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不读书的阶段。总结起来正如鲁迅所说,煤的形成,其实是需要大量大量的森林积累,zui后才有可能形成很小的一块煤田。读书也是这个道理。要想有输出能力,首先要有积累,而且要是大量的积累,才有可能zui终形成一小块“煤田”。
这段经历,一方面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当时我接触书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另外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还没有开窍。
第二阶段,初三毕业升高中之前的那个暑假,发生了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突然就想读书,而且是如饥似渴、不管不顾地读书。
那个暑假,我把自己能找到的身边的所有书,包含各个门类,看了大概有十几二十本,包括诸子百家的名言、《菜根谭》《孙子兵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当时的《美文赏析》期刊,甚至还包括一本《成语词典》。我从第一个成语一直看到zui后一个成语,每一个成语,它的出处、解释、应用,一字不落,该圈的圈,该画的画。我到现在还记得词典的第一个成语叫哀兵必胜,因为是ABBS,排在第一位。
有了这样两个月的阅读经历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开学之后,我的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在班上作为范文来朗读,这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曾经我写作文时根本无从下笔,第一篇高中作文竟然被作为范文来朗读。从此之后,我的人生就找到了新的方向。
第三段读书相关的经历,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因为初中的经历,所以我养成读书习惯。之所以单独强调,主要原因是我读书的结构内容在大二暑假发生了比较大的提升。
在那年暑假,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我借到了二十几本《读书》杂志。稍微年长一点的应该都知道这本杂志,当年是学术分量非常重的一本期刊,每一期100多页,字很小,学术含量极高。
我用了一个暑假时间,认认真真把这二十几本读完了,《读书》杂志海纳百川,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各方面。不论是懂不懂,感不感兴趣,我硬着头皮全啃下来了。带来一个什么结果?
那年暑假后我回到学校,宿舍每天熄灯之后都有辩论会。在所有的夜间辩论会,我都所向披靡。甚至说其他7个同学跟我基本不在一个维度上。这二十几本《读书》杂志、几百篇深刻的学术文章读下来之后,我的大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回想起来,我zui怀念的也是大学的图书馆时光,周末我会一直读到图书馆闭馆。我印象zui深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厚厚的一本,我当时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这样的大学读书时光,回想起来zui美好不过。虽然我们当时8个人的宿舍空间很小,但是就那么小的床,我还硬挤出了1/4~1/3的空间堆满了书。
第四阶段是我工作之后。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当时好一点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有图书馆,我所在的企业也是。
工作之后的几年时间,我把我们企业图书馆中能看、值得看的书基本上看了一遍。那时读书到什么地步?我的工作所在地离家只有20
km,尽管这么近,我几乎不回家。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节假日,我基本上就是读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一次我读《鲁迅传》,从周末早上睡醒后,天刚蒙蒙亮开始看,中午到职工食堂吃一点饭菜,一直读到晚上。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鲁迅传》读完了,对此我印象非常深。
我认为大量的阅读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就是个人变得成熟,或者说成熟得更快。当时我所在的企业大概4000名员工,我本科毕业不到两年,就做了人力资源部部长。一般意义上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那么大规模的企业做人力资源部部长,是要相当的成熟度的。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的成熟绝大部分来源于阅读。
阅读带来的不只是这些。我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和掌握,90%是来源于课外的阅读,包括大量的名人传记、企业传记、商业传记,以及《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经营报》等我都是当作书一样在看。
zui后一个阶段就是现在。我们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是1977年生人,过去几年正是我所经历的40岁的人生阶段。但是哪里是“四十不惑”,我认为恰恰到了这个年龄阶段,才开始迷惑。
这个迷惑是什么?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亘古长存几千年,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问的“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者说“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年轻时也思考过,尤其是刚工作那几年。当时通过大量的阅读,我感觉自己离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近,但很可惜,zui后那层窗户纸一直捅破不了,后来我就把这个问题放下了。
到了40岁,这样的问题又浮现出来。我想我们所有人都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即使今天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你们迟早会遇到,也要在这个终极意义上的问题给自己一个交代。
当然,这个交代不一定是真理或者说正确答案,但至少一定能自圆其说。从我的角度就是这样,如果我永远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那对我而言,人生的课题就没有完成,或者说我也觉得不甘心。
所以这几年,我在阅读方向上有所调整,更多阅读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书籍,读书开始偏于另外一个方向。
总结下来,我非常认同一个道理:图书馆是大脑的健身房。
除了读书之外,过去十几年我还有一个爱好是运动,我运动习惯的养成,正是因为读书而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年轻时持续地、不管不顾地、过于不节制地读书,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后果,可能是神经衰弱,我的睡眠质量、身体质量变得很差,爬两层楼、三层楼都气喘吁吁。那时我才二三十岁,回想起来非常可怕。
但有时,好事和坏事确实是辩证相生的。尽管因为读书导致我身体变得很差,但好在是我二三十岁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痛定思痛,开始重视锻炼身体。
读书和运动,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背后的逻辑有很多共性。如果我们想要胳膊上有力量,就每天做100个俯卧撑,我们要让自己的腿部有力量,那就靠墙蹲马步,每天蹲5分钟马步。如果我们想要心肺功能强大,你就每天跑步或者游泳半小时。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大脑的思维有力量、大脑的功能强大,那就每天读书一两个小时,你坚持十几年、几十年,看看结果会怎么样。
读书的过程就是大脑反复训练的过程。大脑结构的zui基本单元是神经元,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思辨训练,可以丰富神经元,活化神经元;可以重复脑回路,强化脑回路。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养成zui强大脑,所以我说图书馆是大脑的健身房。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