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笔者看来,践行大食物观,要从“吃饱吃好”向“吃好”“营养健康”升级,从以保障粮食供给为主,守好“米袋子”的同时,向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菜篮子”和“油瓶子”的有效供给拓展。这就要求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供给分散风险。
如何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膳食结构升级,对肉蛋奶、水产品、果蔬等多元化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需要从传统依赖耕地资源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向对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开发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深远海养殖等新型食物资源。如扩大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种植,可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发展深远海养殖和“蓝色粮仓”,利用海洋资源缓解陆地养殖压力;推广林下种养复合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由此将突破传统农业的空间局限,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开发格局。
从产业融合路径看,必须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通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全链开发,推动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如食用菌产业可发展即食食品、保健制品,提高附加值;秸秆养畜和菌渣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形成循环经济。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和冷链物流体系,确保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流通,减少损耗。
从科技创新支撑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推动农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高效。如设施农业通过智能温室、植物工厂等技术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倍增,生物农业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型食品;通过种业振兴行动聚焦设施蔬菜等特色品种选育,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深远海养殖装备、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的突破,提升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将为开发新型蛋白和功能食品提供技术储备,促进利用微生物菌体蛋白可替代豆粕等饲料原料,藻类开发可丰富健康食品品类。
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为食品产业开辟了多个新兴赛道,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新型食品资源的产业化机遇。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这将加快新型食品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进程。如合成生物技术可生产人造肉、功能糖等产品;藻类开发可衍生出螺旋藻营养片、海藻酸钠等健康食品原料;在食用菌深加工领域,如香菇多糖提取物用于抗癌药物,杏鲍菇即食零食开发,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二是拓展传统食品提质升级空间。消费端对营养与安全的要求提高、需求升级,将引领和推进食品产业依托技术创新提质增效,满足新阶段的新需求。如将推动有机农业和绿色认证,为生态农产品品牌创造溢价;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程溯源,增强消费者信任;乳制品行业通过规范生产,推动低温鲜奶、奶酪等高附加值品类发展。
三是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如通过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食品产业可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体验经济。比如,草原牧区发展肉制品加工与生态旅游一体化项目;沿海渔港经济区打造“海鲜加工+观光”产业链等模式,不仅延长价值链,还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食品产业将面临更高要求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推进,使食品产业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持续升级。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对质量安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要求对新型食品如合成蛋白、微生物制品的工业化生产,要建立全新标准体系和检测、监管制度,包括细胞培养肉需制定细胞来源、培养基安全性等规范,深海养殖的水产品需加强重金属和微塑料污染监测等等。
技术创新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融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促进食品加工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如非热杀菌技术(如超高压处理)可保留即食食品的营养成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应用于风味物质分析,助力开发个性化功能食品;推动生物发酵、酶工程等技术突破效率瓶颈,降低新型食品成本,使前沿科技与应用深度融合。
强化供应链管理韧性。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zui突出的特征是通过多元供给协同来增强供给的稳定性和韧性,这要求构建食品产业的弹性供应链。如要配套建设深远海养殖,就需要依赖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体系;各类林草湖沙产品,易受天气、市场等影响,需开发配套的保险和期货工具,对冲自然和市场风险等,增强供应链管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