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中粮肉食(北京)有限公司、西安银桥乳业集团联合发起的食品安全与全民健康高峰论坛暨“绿徽章”家庭优质食品惠民工程启动仪式在京召开,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食品安全话题。
社会共治:没有共识就没有共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韩宏伟
染色馒头、****、地沟油……身边总有人说“中国的食物太不安全了,啥也不敢吃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韩宏伟对此却表示,中国总体的食品安全形势还是不错的。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各种大量的来源不明的、不科学、不准确的信息和谣言充斥在我们身边,民众就产生了‘中国的食品不安全’的感知,乃至恐慌。”韩宏伟认为,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无论是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媒体,在很多方面没有达成社会共识,进而影响到了食品安全协同共治的扩展和深入。
如果没有食品安全社会共识做基础,所谓的“共治”就不能落到实处,也不能达到效果。
(从左至右分别为主持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王君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黄家章)
监管理念:由惩治转为**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影响食品安全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很复杂,包括生产、销售、储存甚至烹饪等各个节点,而且即使同样的食物,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张永建认为,从理念上来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正从过去的以惩治为主的监管方式转变为以**为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与相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国家在所有地市以上和绝大多数县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中心,更加重视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很多食品有了追溯体系,科技部还启动了重点研发专项,如粮检专项、检测农药化肥等,农业部做农产品风险评估等等**措施。从田间到餐桌,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不仅**,自身也要做好日常食品安全的**,遵循世卫组织提倡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企业责任:优质食品让百姓吃得省心
总体来看,中国食品产业由量的扩张逐渐向质量提高而转变,健康、安全、多样化的优质食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在会上表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已达到10896家,产品超过25747个,产品生产总量超过1亿吨。
此次“绿徽章”惠民工程就是要把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带进千家万户,筑起守护国民健康的**道防线,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