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刚有新闻称“网红茶饮店超范围添加色素日落黄被立案调查”,没过几天又有“市民吃完蛋糕变蓝牙,怀疑蛋糕色素超标”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幸好没有蛋糕抹脸庆祝,不然真变阿凡达了。
不,也有可能是蓝精灵。
近年来,因色泽问题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苏丹红鸡蛋”、“染色青豆”、“染色馒头”、“墨汁黑芝麻”似乎每个事件都在向消费者强调:色素威胁着人们舌尖上的安全。这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对食品色素产生了抵触心理,几乎谈“色素”色变,更是对人工合成色素避之不及。那么,食品色素到底是什么?它真的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吗?
食品色素是什么?
中国人吃东西向来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泽是*直观的视觉冲击,为更好地优化食物的色泽,食品色素就出现了。食品色素又被称为食品着色剂,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给食品上颜色,改善食品天然颜色出现的劣变或偏差,让食品色泽统一,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和食欲。
说起食品色素的应用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主要是当地的糖果制造商用于改善糖果的色泽,原料是天然提取物和葡萄酒。随后,人们将一种叫藏红花的香料添加到食物中,以保证色泽美观。工业**后,食品工业兴起,越来越多的色素被开发出来。这一时期的食品添加剂含有金属和毒化物质,被用来掩盖劣质和掺假的食物。20世纪初,欧美市场上未经审批的人工合成色素有80多种。再后来,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廉,人工合成色素开始大量产生。
但是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世界各国出台了许多法规应对,例如美国批准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从700种锐减到7种,在我国批准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只有11种。
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的区别
食用色素按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顾名思义,天然色素来自于天然产物,如植物、动物等,例如胡萝卜色素是从胡萝卜的根茎中提取的,番茄红素从番茄中提取的等,除此之外,还有辣椒红、甜菜红、栀子黄等。也有部分来自于动物或微生物,如胭脂虫红、红曲红等。
它们经常被添加在食材中,帮助食物增加色泽,例如彩色时蔬面条、馒头等。与人工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安全性相对较高,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其性质不稳定,溶解性较差,且制备成本高,所以只在部分糕点、罐头、饮料方面应用。
而人工合成色素则是由有机化工原料经过合成、提纯、精制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也被称为焦油色素。我国符合食品添加剂规定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等等。与天然色素相比,人工合成色素稳定性强,色彩鲜艳,着色牢固,且制备成本低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调味品等食品产业中。
食品色素安全吗
近日,人工色素“日落黄”因饮品店超范围添加进入大众视线。有媒体称食用某些人工色素会对儿童智商产生影响,会对肾脏、肝脏产生伤害等等,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看着手里颜色亮丽,清新爽口的饮品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因为心中疑惑啊,食品色素到底有没有危害呢?为什么日落黄明明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商家却被立案调查呢?疑惑就接着往下看。
>>>>相信国家标准
凡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一定是经过相关**层层筛查,严格审核通过,才可以正常使用的添加剂。所以“日落黄”是符合我国食品添加剂规定的“正经”添加剂,大家不用再质疑了。
而以往新闻里的“苏丹红”等物质属于“非法添加物”,是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染料,和这次新闻中的人工色素“日落黄”不可相提并论。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对食品添加剂有非常明确、具体的使用准则,其中包含使用范围、剂量标准等。而且这些标准剂量都是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的。就拿新闻中的日落黄来说,它的安全摄入量是一天不超过4毫克/千克(体重)。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相当于每天*高摄入240毫克以上,才可能有危险。
240毫克日落黄是多少呢?在国家标准中,日落黄在饮料中的限量标准是100毫克/千克。(只是茶饮料和咖啡饮料没有列入使用范围,所以被判为“超范围使用”。)按照这个量,每天要喝2.4升添加了*高标准剂量的日落黄的饮料才会超标。但一般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升。所以说,标准还是留了很大的安全限量。
>>>>不同色素的使用范围
国家对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以日落黄为例,它被允许用于包括果酱、巧克力制品、碳酸饮料等30多种食品的制作和加工。但是,不同的食品中,日落黄的*大使用量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每千克果酱中,日落黄的*大使用量是0.5克;而在每千克坚果制品和碳酸饮料中,日落黄的*大使用量为每千克0.1克。每一种色素都和日落黄一样有严格的使用标准,所以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厂家的产品,都可以放心食用,没有必要对食品添加剂过分担心或焦虑。
>>>>饮食莫“贪色”
无论是落日黄的网红饮料,还是“阿凡达蓝”的网红蛋糕,都离不开食品本身颜值对消费者的吸引,而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其实没必要刻意追求网红产品的颜值效果,入口的食物营养丰富、吃得香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