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年,跨越三个世纪。
四*人,传承一个家族。
李锦记,这个名字游走在大江南北每一个人的舌尖上,也流淌在时间的长河里。
自1888年始创于广东南水圩,到如今缔造亿万资产的商业帝国,李锦记穿过132年的历史浮沉而来,经历四
*人传承,两度走向家族*裂,*终书写下中国食业的经典传奇。
第1代:“*山祖师”李锦裳
时光追溯到遥远的1862年,在广东省名为新会七堡的村落里,一个新生**被父母取名为“李锦裳”。
这名字里满是“锦衣玉裳”的富贵意蕴,可他的童年却是在贫穷里苦苦挣扎。自幼丧父的李锦裳早早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南水圩靠开茶寮并卖鲜煮生蚝为生。
据传,有一次李锦裳忘记关火,将生蚝煮过了头,却无意间发明了蚝油。1888年,李锦裳正式成立自己的蚝油品牌“李锦记”并且声名远扬,甚至还有很多人专程从广州、澳门远道赶来,铸就了李锦裳和“李锦记”*初的荣光。直到1902年,南水圩突发一场大火,李锦记蚝油庄和半条街化为灰烬。
半生心血耗尽,重头再来谈何容易?李锦裳只得携妻带子前往澳门。幸运的是,“李锦记”蚝油在当地重新开张后迅速站稳脚跟,之后的二十年里,李锦裳稳扎稳打,奠定了李锦记百年基业的基石。
第2代:“继往开来”李兆南
1922年12月,60岁的李锦裳在澳门逝世,其子李兆荣、李兆登、李兆南走进众人的视野中。
古人常说“长子承业”,但李锦裳的长子李兆荣却是个“败家子”,一度把李锦记的贷款全部输光。所幸,李兆登、李兆南二人继承了父亲的经营头脑和扎实作风,接手李锦记后,两兄弟借助澳门作为港口城市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在那样一个商情闭塞的年代里,二人已经将李锦记顺利卖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华人聚集的市场,这为李锦记接下来拓展全球市场赢得了口碑和拥趸。
1946年,李锦记又走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将总部由澳门迁往香港。自此,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迅速腾飞和“亚洲四小龙”地位的稳固,李锦记的高光时刻也正式到来:工厂源源不断生产和出货,销量直线上升,海外市场更是一发不可收,“李锦记”的名号全球声名大噪,进入高速发展的辉煌时代。
不过,明面上的顺风顺水,往往也隐藏着暗流涌动。随着李锦记崛起,三兄弟之间矛盾逐渐激化,*终发展成对李锦记控制权的争夺,企业走到家族反目的危急关头。
第3代:“漩涡中心”李文达
1972年,李锦记历史上又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李文达”正式浮出水面。作为李兆南之子、李锦记第三代中的佼佼者,李文达有和父亲一样的野心与格局,也坚定地和父亲站在同一战线上。正是在这一年,李兆南父子在澳门、香港市场日渐饱和的背景下,有了重回大陆市场、继续扩张经营的想法,但李兆荣、李兆登存了“小富即安”的心思,对此极力反对,甚至想借此收购李兆南名下股份,将李兆南一脉彻底踢出局。
家族之间一旦触及核心利益,亲情也黯然失色,在这一场没有*烟的家族内战中,李兆南、李文达协力扭转战局,*终在激流动荡中占据上风,以460万港币买走了李兆荣、李兆登二人手中的全部股份。自此,李锦记完全掌控在李兆南-李文达这一脉手中。
同样在1972年,李文达出任李锦记主席一职,属于他的辉煌时代正式开启。李文达不仅从家族动荡中将李锦记拉回正轨,更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底蕴深厚的*字号和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紧密链接:改变李锦记过去多年只卖*档蚝油的经营方针,开始生产多档次蚝油以占领各阶层市场,又相继推出辣椒酱、酸甜酱、排骨酱、咖喱汁等新品……自此,李锦记由单一特级蚝油发展到100个品种的系列调味品,并实现高效规模化生产。
在李文达的掌舵下,李锦记蒸蒸日上。然而好景不长,李文达再次被家人“插刀”,这一次,是他的亲弟弟。
李文达的弟弟李文乐由于罹患鼻咽癌,长期不能参与公司管理,其妻子担心李文达会侵占股份,因此提出股权变现要求,要求李文达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清算股权,退出李锦记。兄弟之间矛盾急速爆发,呈现白热化的对峙状态,1986年,李文乐一纸诉状把李文达告上法庭,这场官司足足打了六年,*终以李文达用800万港币购买弟弟所占全部股份告终。
外人看来,李文达拿到了李锦记的全部控制权,但在这场兄弟反目的战争中,谁又能是真正的赢家呢?旷日持久的官司导致李锦记停产半年之久,元气大为损伤,800万港币的负担让李文达几乎落入一穷二白的惨境。彼时,李锦记还有数千万的厂房资金没有着落,一时间内忧外患、家族破裂,李文达和李锦记再度落入濒临毁灭的境地。
所幸,李文达*终从泥沼里一点点爬了出来,又借助日渐顺利的消费环境,找到了几次向好的契机。他开始在现代化营销这一维度上大展拳脚,不仅将产品包装更新换代,也开始引入市场调研、电视广告、活动赞助等多元的、现代的、时尚的营销方式。在李文达的带领和变革下,李锦记逐渐蜕变成一家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第4代:“初心守业”李惠中
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李锦记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
彼时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民众对知识的渴望和推崇持久不散,李文达夫妇养育的五个子女,无一例外全部在美国*学读书,毕业之后又全部回到李锦记效力。其中,三子李惠中1985年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便学以致用管理李锦记的酱料业务,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为李锦记奠定多元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战略基础。
作为李锦记***继任者,李惠中扛下李锦记的责任,也担起祖辈们的梦想。早在1972年,其祖父李兆南、父亲李文达便规划重回大陆市场,而到了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机已然成熟。李锦记逐渐加大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于1995年前后,在广东新会建设一个各方面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生产枢纽”。之后,李锦记开启内地市场的深度布局,触达每一个省份、城镇甚至村落。这一过程中,李惠*功不可没。
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如今,李锦记已经在风雨飘荡中传承到***,而第五代成员也逐渐羽翼丰满。不久的将来,家族传承的接力棒终将交到更年轻的他们手中。岁月和血脉赋予“家”这个字更深厚、更复杂的含义,于李锦记而言,家族能从传承里汲取到互相扶持的能量,也能从磨合试探中蜕变出新的走向。
李锦记曾遭遇过两次内部危机,两次李文达都处在漩涡中心,这让他在忙碌的生意之外,开始深刻思考“家”的问题。李文达深知,像李锦记这样的家族,“家和万事兴”所依托的并不是亲情和包容,而是将权利、利益、角色、感情融合调整至微妙的平衡。
对此,李锦记成立了家族委员会,将企业事务和家族事务完全分开,既保证了家族对李锦记的*对控制,也实现了成员间各司其职,互不打扰。甚至,家族委员会还颁布了李锦记的专属“家庭宪法”,从制度上防止内部矛盾、兄弟反目的事情再度发生。
每个季度,家族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为期四天的会议,探讨的议题包括家族建设规划、下一代培养等。甚至,为了家族的长久延续与和谐,李文达还提出了“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在这个基础上,小儿子李惠森又补充一条“不要晚结婚”。通过家族委员会和家族宪法,李氏家族以一脉相承的精神和价值体系,成为*秀民族企业典范,为中国数百万民营企业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